臺灣菸盒演進 公賣時期(1945-2002)

 臺灣菸盒演進 公賣時期(1945-2002), post-restoration state-run period(1945-2002)

公賣時期是指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,由國民政府接收日本歸還臺灣的開始至臺
灣廢止專賣制度前的這段期間。1945 年接收開始仍延用日治時期的制度,改組為「臺
灣省專賣局」,1946 年修改了日據時期的「臺灣菸草專賣規則」,做為菸草專賣的依據,
但光復後,在經濟方面通貨膨脹與失業等嚴重問題,私菸充斥市面,專賣局為取締香
菸私販,1947 年引發「二二八事件」,導致社會動亂。專賣局為了減輕負面印象,將
專賣局改制為「臺灣省菸酒公賣局」。此時期臺灣歷經戰後重整階段,推行各項改革政
策,同時在反共抗俄的政策下,臺灣進入「戒嚴」、「勘亂」時期,以反共復國為目標,
美國為防堵共產勢力擴張,對臺灣展開經濟援助,使臺灣得以推動各項基礎建設,創
造經濟奇蹟。到1987 年解除戒嚴、美國用301 條款威脅臺灣,迫使政府開放洋菸進口,
臺灣社會從封閉逐漸走向開放、自由化,香菸市場也開始重視包裝的設計與改版,也
能針對產品特性作不同的設計表現。

一、1945-1953 年
這時期由於戰爭剛結束,臺灣歷經戰爭的破壞,光復初期政治、經濟動盪不安,民生物質缺乏,百廢待舉需要資金重建,行政當局認為臺灣的專賣事業規模完善,財政收入可觀,便以「因地制宜」為由,接收了日治時期專賣制度設備,繼續生產香菸專賣,1947 年引發「二二八事件」,導致社會動亂,專賣局為了減輕負面印象,將臺灣專賣局改制為「臺灣省菸酒公賣局」。在此環境下,所生產的香菸皆以滿足民生需求為優先,包裝設計不被重視,大多延續日治時期舊有的形式,只是臺灣專賣局憑證改為臺灣菸酒公賣局封口憑證,在包裝下方也印上「臺灣省菸酒公賣局」字樣,皆以簡單的形式處理。

二、1953-1989
經過1940 年到1950 年代初期的戰後重整階段,1950 年代末臺灣經濟逐步穩定下來,通貨膨漲受到控制,民眾的生活得以改善。然而1950 年韓戰爆發後,臺灣與美國合作共同對抗共產勢力,同時國共內戰的「臺海危機」氣氛下,「反共」與「抗俄」的政治宣傳標語也刻印在香菸包裝上,1961 年也開始上市硬盒包裝的香菸。這時期才開始有較多的元素運用在香菸包裝上,除了原有的品牌名稱、專賣憑證、產品數量外,也有反共抗俄的宣傳標語、香菸警語、有效期限等。

三、1989-1991
自1987 年解除戒嚴後,開放洋菸進口,社會環境產生鉅大變化,消費者權益意識及環保觀念抬頭,公賣局因應與世界接軌,不得不改變香菸包裝標示方式,因此包裝的版面配置做了較大幅度的改變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

  1. 若有朋友收藏台灣菸酒公賣局製造的軍菸,如敦睦艦隊紀念菸,及遠洋漁船專用包裝,歡迎提供資料照片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